close

增訂並修正家庭暴力防治法條文

 

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二月四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0400014251  號令修
正公布第 2、4~6、8、11、14~17、19、20、31、32、34、36、37、
38、42、48~50、58、59、60  條條文;並增訂第 30-1、34-1、36-1
、36-2、50-1、58-1、61-1、63-1  條條文;除第 63-1 條條文自公布
後一年施行外,其餘自公布日施行

第 2 條   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:
           一、家庭暴力: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、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、控
制、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。 二、家庭暴力罪:指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其他
法律所規定之犯罪。 三、目睹家庭暴力:指看見或直接聽聞家庭暴力。 四、騷擾:指任何打擾、警告、嘲弄或辱罵他人之言語、動作或製
           造使人心生畏怖情境之行為。 五、跟蹤:指任何以人員、車輛、工具、設備、電子通訊或其他方
           法持續性監視、跟追或掌控他人行蹤及活動之行為。 六、加害人處遇計畫:指對於加害人實施之認知教育輔導、親職教
           育輔導、心理輔導、精神治療、戒癮治療或其他輔導、治療。 第 4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: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;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
           ;在縣(市)為縣(市)政府。 本法所定事項,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就其權責範圍,針
           對家庭暴力防治之需要,尊重多元文化差異,主動規劃所需保護、
           預防及宣導措施,對涉及相關機關之防治業務,並應全力配合之,
           其權責事項如下: 一、主管機關:家庭暴力防治政策之規劃、推動、監督、訂定跨機
           關(構)合作規範及定期公布家庭暴力相關統計等事宜。 二、衛生主管機關:家庭暴力被害人驗傷、採證、身心治療、諮商
           及加害人處遇等相關事宜。 三、教育主管機關:各級學校家庭暴力防治教育、目睹家庭暴力兒
           童及少年之輔導措施、家庭暴力被害人及其子女就學權益之維護等
           相關事宜。 四、勞工主管機關:家庭暴力被害人職業訓練及就業服務等相關事
           宜。 五、警政主管機關:家庭暴力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人身安全之維
           護及緊急處理、家庭暴力犯罪偵查與刑事案件資料統計等相關事宜
           。 六、法務主管機關:家庭暴力犯罪之偵查、矯正及再犯預防等刑事
           司法相關事宜。 七、移民主管機關:設籍前之外籍、大陸或港澳配偶因家庭暴力造
           成逾期停留、居留及協助其在臺居留或定居權益維護等相關事宜。 八、文化主管機關:出版品違反本法規定之處理等相關事宜。 九、通訊傳播主管機關:廣播、電視及其他通訊傳播媒體違反本法
           規定之處理等相關事宜。 十、戶政主管機關:家庭暴力被害人與其未成年子女身分資料及戶
           籍等相關事宜。 十一、其他家庭暴力防治措施,由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職權辦
           理。 第 5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辦理下列事項: 一、研擬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及政策。 二、協調、督導有關機關家庭暴力防治事項之執行。 三、提高家庭暴力防治有關機構之服務效能。 四、督導及推展家庭暴力防治教育。 五、協調被害人保護計畫及加害人處遇計畫。 六、協助公立、私立機構建立家庭暴力處理程序。 七、統籌建立、管理家庭暴力電子資料庫,供法官、檢察官、警察
           、醫師、護理人員、心理師、社會工作人員及其他政府機關使用,
           並對被害人之身分予以保密。 八、協助地方政府推動家庭暴力防治業務,並提供輔導及補助。 九、每四年對家庭暴力問題、防治現況成效與需求進行調查分析,
           並定期公布家庭暴力致死人數、各項補助及醫療救護支出等相關之
           統計分析資料。各相關單位應配合調查,提供統計及分析資料。 十、其他家庭暴力防治有關事項。 中央主管機關辦理前項事項,應遴聘(派)學者專家、民間團體及
           相關機關代表提供諮詢,其中學者專家、民間團體代表之人數,不
           得少於總數二分之一;且任一性別人數不得少於總數三分之一。 第一項第七款規定電子資料庫之建立、管理及使用辦法,由中央主
           管機關定之。 第 6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加強推動家庭暴力及性侵害相關工作,應設置基金
           ;其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,由行政院定之。 前項基金來源如下: 一、政府預算撥充。 二、緩起訴處分金。 三、認罪協商金。 四、本基金之孳息收入。 五、受贈收入。 六、依本法所處之罰鍰。 七、其他相關收入。 第 8 條 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應整合所屬警政、教育、衛生、社政、
           民政、戶政、勞工、新聞等機關、單位業務及人力,設立家庭暴力
           防治中心,並協調司法、移民相關機關,辦理下列事項: 一、提供二十四小時電話專線服務。 二、提供被害人二十四小時緊急救援、協助診療、驗傷、採證及緊
           急安置。 三、提供或轉介被害人經濟扶助、法律服務、就學服務、住宅輔導
           ,並以階段性、支持性及多元性提供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。 四、提供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短、中、長期庇護安置。 五、提供或轉介被害人、經評估有需要之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
           或家庭成員身心治療、諮商、社會與心理評估及處置。 六、轉介加害人處遇及追蹤輔導。 七、追蹤及管理轉介服務案件。 八、推廣家庭暴力防治教育、訓練及宣導。 九、辦理危險評估,並召開跨機構網絡會議。 十、其他家庭暴力防治有關之事項。 前項中心得與性侵害防治中心合併設立,並應配置社會工作、警察
           、衛生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;其組織,由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
           關定之。 第 11 條 保護令之聲請,由被害人之住居所地、相對人之住居所地或家庭暴
           力發生地之地方法院管轄。 前項地方法院,於設有少年及家事法院地區,指少年及家事法院。 第 14 條 法院於審理終結後,認有家庭暴力之事實且有必要者,應依聲請或
           依職權核發包括下列一款或數款之通常保護令: 一、禁止相對人對於被害人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
           庭成員實施家庭暴力。 二、禁止相對人對於被害人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
           庭成員為騷擾、接觸、跟蹤、通話、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為
           。 三、命相對人遷出被害人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
           成員之住居所;必要時,並得禁止相對人就該不動產為使用、收益
           或處分行為。 四、命相對人遠離下列場所特定距離:被害人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
           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之住居所、學校、工作場所或其他經常出
           入之特定場所。 五、定汽車、機車及其他個人生活上、職業上或教育上必需品之使
           用權;必要時,並得命交付之。 六、定暫時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,由當事人之一方
           或雙方共同任之、行使或負擔之內容及方法;必要時,並得命交付
           子女。 七、定相對人對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之時間、地點及方式;必要時
           ,並得禁止會面交往。 八、命相對人給付被害人住居所之租金或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之
           扶養費。 九、命相對人交付被害人或特定家庭成員之醫療、輔導、庇護所或
           財物損害等費用。 十、命相對人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。 十一、命相對人負擔相當之律師費用。 十二、禁止相對人查閱被害人及受其暫時監護之未成年子女戶籍、
           學籍、所得來源相關資訊。 十三、命其他保護被害人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
           成員之必要命令。 法院為前項第六款、第七款裁定前,應考量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
           ,必要時並得徵詢未成年子女或社會工作人員之意見。 第一項第十款之加害人處遇計畫,法院得逕命相對人接受認知教育
           輔導、親職教育輔導及其他輔導,並得命相對人接受有無必要施以
           其他處遇計畫之鑑定;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得於法院裁定前
           ,對處遇計畫之實施方式提出建議。 第一項第十款之裁定應載明處遇計畫完成期限。 第 15 條 通常保護令之有效期間為二年以下,自核發時起生效。 通常保護令失效前,法院得依當事人或被害人之聲請撤銷、變更或
           延長之。延長保護令之聲請,每次延長期間為二年以下。 檢察官、警察機關或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得為前項延長保護
           令之聲請。 通常保護令所定之命令,於期間屆滿前經法院另為裁判確定者,該
           命令失其效力。 第 16 條 法院核發暫時保護令或緊急保護令,得不經審理程序。 法院為保護被害人,得於通常保護令審理終結前,依聲請或依職權
           核發暫時保護令。 法院核發暫時保護令或緊急保護令時,得依聲請或依職權核發第十
           四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、第十二款及第十三款之命令。 法院於受理緊急保護令之聲請後,依聲請人到庭或電話陳述家庭暴
           力之事實,足認被害人有受家庭暴力之急迫危險者,應於四小時內
           以書面核發緊急保護令,並得以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傳送緊急
           保護令予警察機關。 聲請人於聲請通常保護令前聲請暫時保護令或緊急保護令,其經法
           院准許核發者,視為已有通常保護令之聲請。 暫時保護令、緊急保護令自核發時起生效,於聲請人撤回通常保護
           令之聲請、法院審理終結核發通常保護令或駁回聲請時失其效力。 暫時保護令、緊急保護令失效前,法院得依當事人或被害人之聲請
           或依職權撤銷或變更之。 第 17 條 法院對相對人核發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保護令,不因
           被害人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同意相對人不
           遷出或不遠離而失其效力。 第 19 條 法院應提供被害人或證人安全出庭之環境與措施。 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應於所在地地方法院自行或委託民間團
           體設置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所,法院應提供場所、必要之軟硬體設
           備及其他相關協助。但離島法院有礙難情形者,不在此限。 前項地方法院,於設有少年及家事法院地區,指少年及家事法院。 第 20 條 保護令之程序,除本章別有規定外,適用家事事件法有關規定。 關於保護令之裁定,除有特別規定者外,得為抗告;抗告中不停止
           執行。 第 30-1 條 被告經法官訊問後,認為犯違反保護令者、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
           庭暴力行為而成立之罪,其嫌疑重大,有事實足認為有反覆實行前
           開犯罪之虞,而有羈押之必要者,得羈押之。 第 31 條 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之被告經檢察官或法院訊問後,認無羈
           押之必要,而命具保、責付、限制住居或釋放者,對被害人、目睹
           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得附下列一款或數款條件命
           被告遵守: 一、禁止實施家庭暴力。 二、禁止為騷擾、接觸、跟蹤、通話、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
           為。 三、遷出住居所。 四、命相對人遠離其住居所、學校、工作場所或其他經常出入之特
           定場所特定距離。 五、其他保護安全之事項。 前項所附條件有效期間自具保、責付、限制住居或釋放時起生效,
           至刑事訴訟終結時為止,最長不得逾一年。 檢察官或法院得依當事人之聲請或依職權撤銷或變更依第一項規定
           所附之條件。 第 32 條 被告違反檢察官或法院依前條第一項規定所附之條件者,檢察官或
           法院得撤銷原處分,另為適當之處分;如有繳納保證金者,並得沒
           入其保證金。 被告違反檢察官或法院依前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應遵守之條件,犯
           罪嫌疑重大,且有事實足認被告有反覆實施家庭暴力行為之虞,而
           有羈押之必要者,偵查中檢察官得聲請法院羈押之;審判中法院得
           命羈押之。 第 34 條 檢察官或法院為第三十一條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之附條件處分或裁
           定時,應以書面為之,並送達於被告、被害人及被害人住居所所在
           地之警察機關。 第 34-1 條 法院或檢察署有下列情形之一,應即時通知被害人所在地之警察機
           關及家庭暴力防治中心: 一、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之被告解送法院或檢察署經檢察官
           或法官訊問後,認無羈押之必要,而命具保、責付、限制住居或釋
           放者。 二、羈押中之被告,經法院撤銷或停止羈押者。 警察機關及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於接獲通知後,應立即通知被害人或
           其家庭成員。 前二項通知應於被告釋放前通知,且得以言詞、電信傳真或其他科
           技設備傳送之方式通知。但被害人或其家庭成員所在不明或通知顯
           有困難者,不在此限。 第 36 條 對被害人之訊問或詰問,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在法庭外為之,或採取
           適當隔離措施。 警察機關於詢問被害人時,得採取適當之保護及隔離措施。 第 36-1 條 被害人於偵查中受訊問時,得自行指定其親屬、醫師、心理師、輔
           導人員或社工人員陪同在場,該陪同人並得陳述意見。 被害人前項之請求,檢察官除認其在場有妨礙偵查之虞者,不得拒
           絕之。 陪同人之席位應設於被害人旁。 第 36-2 條 被害人受訊問前,檢察官應告知被害人得自行選任符合第三十六條
           之一資格之人陪同在場。 第 37 條 對於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案件所為之起訴書、聲請簡易判決
           處刑書、不起訴處分書、緩起訴處分書、撤銷緩起訴處分書、裁定
           書或判決書,應送達於被害人。 第 38 條 犯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而受緩刑之宣告者,在緩刑期內應付
           保護管束。 法院為前項緩刑宣告時,除顯無必要者外,應命被告於付緩刑保護
           管束期間內,遵守下列一款或數款事項: 一、禁止實施家庭暴力。 二、禁止對被害人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為
           騷擾、接觸、跟蹤、通話、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為。 三、遷出被害人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之住
           居所。 四、命相對人遠離下列場所特定距離:被害人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
           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之住居所、學校、工作場所或其他經常出
           入之特定場所。 五、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。 六、其他保護被害人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
           安全之事項。 法院依前項第五款規定,命被告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前,得準用第
           十四條第三項規定。 法院為第一項之緩刑宣告時,應即通知被害人及其住居所所在地之
           警察機關。 受保護管束人違反第二項保護管束事項情節重大者,撤銷其緩刑之
           宣告。 第 42 條 矯正機關應將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受刑人預定出獄之日期通
           知被害人、其住居所所在地之警察機關及家庭暴力防治中心。但被
           害人之所在不明者,不在此限。 受刑人如有脫逃之事實,矯正機關應立即為前項之通知。 第 48 條 警察人員處理家庭暴力案件,必要時應採取下列方法保護被害人及
           防止家庭暴力之發生: 一、於法院核發緊急保護令前,在被害人住居所守護或採取其他保
           護被害人或其家庭成員之必要安全措施。 二、保護被害人及其子女至庇護所或醫療機構。 三、告知被害人其得行使之權利、救濟途徑及服務措施。 四、查訪並告誡相對人。 五、訪查被害人及其家庭成員,並提供必要之安全措施。 警察人員處理家庭暴力案件,應製作書面紀錄;其格式,由中央警
           政主管機關定之。 第 49 條 醫事人員、社會工作人員、教育人員及保育人員為防治家庭暴力行
           為或保護家庭暴力被害人之權益,有受到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
           虞者,得請求警察機關提供必要之協助。 第 50 條 醫事人員、社會工作人員、教育人員、保育人員、警察人員、移民
           業務人員及其他執行家庭暴力防治人員,在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家
           庭暴力,應立即通報當地主管機關,至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。 前項通報之方式及內容,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;通報人之身分資料
           ,應予保密。 主管機關接獲通報後,應即行處理,並評估有無兒童及少年目睹家
           庭暴力之情事;必要時得自行或委請其他機關(構)、團體進行訪
           視、調查。 主管機關或受其委請之機關(構)或團體進行訪視、調查時,得請
           求警察機關、醫療(事)機構、學校、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或其他
           相關機關(構)協助,被請求者應予配合。 第 50-1 條 宣傳品、出版品、廣播、電視、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,不得報導或
           記載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之姓名,或其他足以識別被害人及其未
           成年子女身分之資訊。但經有行為能力之被害人同意、犯罪偵查機
           關或司法機關依法認為有必要者,不在此限。 第 58 條 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得核發家庭暴力被害人下列補助: 一、緊急生活扶助費用。 二、非屬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範圍之醫療費用及身心治療、諮商與輔
           導費用。 三、訴訟費用及律師費用。 四、安置費用、房屋租金費用。 五、子女教育、生活費用及兒童托育費用。 六、其他必要費用。 第一項第一款、第二款規定,於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,準用之
           。 第一項補助對象、條件及金額等事項規定,由直轄市、縣(市)主
           管機關定之。 家庭暴力被害人年滿二十歲者,得申請創業貸款;其申請資格、程
           序、利息補助金額、名額及期限等,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
           。 為辦理第一項及第四項補助業務所需之必要資料,主管機關得洽請
           相關機關(構)、團體、法人或個人提供之,受請求者不得拒絕。 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所取得之資料,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,
           確實辦理資訊安全稽核作業;其保有、處理及利用,並應遵循個人
           資料保護法之規定。 第 58-1 條 對於具就業意願而就業能力不足之家庭暴力被害人,勞工主管機關
           應提供預備性就業或支持性就業服務。 前項預備性就業或支持性就業服務相關辦法,由勞工主管機關定之
           。 第 59 條 社會行政主管機關應辦理社會工作人員、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、
           托育人員、保育人員及其他相關社會行政人員防治家庭暴力在職
           教育。 警政主管機關應辦理警察人員防治家庭暴力在職教育。 司法院及法務部應辦理相關司法人員防治家庭暴力在職教育。 衛生主管機關應辦理或督促相關醫療團體辦理醫護人員防治家庭暴
           力在職教育。 教育主管機關應辦理學校、幼兒園之輔導人員、行政人員、教師、
           教保服務人員及學生防治家庭暴力在職教育及學校教育。 移民主管機關應辦理移民業務人員防治家庭暴力在職教育。 第 60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應有四小時以上之家庭暴力防治課程。但
           得於總時數不變下,彈性安排於各學年實施。 第 61-1 條 廣播、電視事業違反第五十條之一規定者,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
           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,並命其限期改正;屆期未改
           正者,得按次處罰。 前項以外之宣傳品、出版品、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之負責人違反第
           五十條之一規定者,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
           萬元以下罰鍰,並得沒入第五十條之一規定之物品、命其限期移除
           內容、下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;屆期不履行者,得按次處罰至履行
           為止。但被害人死亡,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衡社會公益,認有報
           導之必要者,不罰。 宣傳品、出版品、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無負責人或負責人對行為人
           之行為不具監督關係者,第二項所定之罰鍰,處罰行為人。 第 63-1 條 被害人年滿十六歲,遭受現有或曾有親密關係之未同居伴侶施以身
           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情事者,準用第九條至第十三條、第十四條
           第一項第一款、第二款、第四款、第九款至第十三款、第三項、第
           四項、第十五條至第二十條、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、第三款至
           第五款、第二項、第二十七條、第二十八條、第四十八條、第五十
           條之一、第五十二條、第五十四條、第五十五條及第六十一條之規
           定。 前項所稱親密關係伴侶,指雙方以情感或性行為為基礎,發展親密
           之社會互動關係。 本條自公布後一年施行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行動學習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